苍岩山为太行山支脉,风景优美,草木繁茂,加上山间众多的古建筑,两者交相辉映,浑成一体,构成了“苍岩山十六景”。上山处处有景,景景观奇,景景有典,自古享有“五岳奇秀揽一山,太行群峰唯苍岩”的盛誉。
在太行行深处有个石头村,令人惊叹不已。从村庄的选址到村庄的建筑,无不是精心策划的。小村坐落在一个闭塞群山中,南低北高、东伏西翘,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中,其形状细长,像条头东尾西的游鱼。村中到处是石头,满眼是文化。据统计,全村共有石头房舍4000多间,石板街道3700余米,石井窑池1000有余、石头碑碣200多块……
石楼石阁、石房石院、石桌石凳、石磨石碾、石桥石栏随处可见。古村古景风采依旧,明清建筑完好无损。石头村原名“于家村”,因石头多习惯上称石村。村中300多个四合院无一雷同,各有神韵。当初除大门的设置有一定的规矩外,其余各家各户可按自己喜好修建。没有了约束,造就了高低宽窄不一的石头建筑群体。古式门楼、黑漆大门与简易木门相邻,深宅大院与柴门相连,古庙古阁点缀其间的独特街景。
村内最有代表性的要属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的石楼四合院,此院占地两亩,房屋百间,北高南低,分东西两院。正房下层为三室九间,上层开阔明亮。东西厢房是小姐绣阁,南屋是会客厅,整个楼院高大宏伟、气势威严。值得特书一笔的是这座宅院在明清两代走出去12名文武秀才,其中7人成为各级官员。对这穷山僻壤的小山村来说,实属不易。据了解,于家村是明朝重臣于谦后代所建,这里建有于氏宗祠。当年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南峪,留有于有道、于东道、于南道三子。明成化年间于有道举家迁到白庙山下,靠自己的力量修梯田、雕石器、盖石房,营造“于家村”。清乾隆年间于家村达到鼎盛时期,人口增到1300多人……于有道生有五子,繁衍至今已是第24代传人了。
南疆北国的古桥,最长,当推福建泉州的安平桥;最短,则数杭州西湖的锦带桥。而位于省会石家庄市东南45公里处的赵县安济桥,则以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独占鳌头,更以高超的科学艺术价值而驰名中外。
安济桥建于隋代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(公元595—605年),由匠师李春监造,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了。该桥结构坚固,雄伟壮观。全长64.4米,拱顶宽9米。大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,施工技术堪称巧妙绝伦。唐代中书令(宰相)张嘉贞在《赵州大石桥铭》中说它“制造奇特,人不知其所为”。从整体来看,是一座单拱桥。拱长达37.02米,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,而像一张弓,桥面平坦宽阔,成为“坦拱”,兼顾了水陆交通,方便了车马运行。这一石拱是由28道拱圈纵向并列砌成,每道拱圈可独立站稳,自成一体,既便于施工,又便于单独修补。这样大跨度的坦拱,对桥台水平推力很大,建造难度高。而桥台却是既浅又小的普通矩形,厚度仅1.549米,由五层排石垒成。其地基是承载力较小的亚黏土。在这样的地基上,用这样小的桥台,建这样大跨度的石拱桥,在世界上是罕见的。
柏林寺位於河北省赵县城东南,距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约三公里。古称“观音院”,南宋为“永安院”,金代名“柏林禅院”,自元代起称“柏林禅寺”。始建於汉献帝建安年间(196-220年),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,是中国著名的禅宗古刹。柏林寺几度沧桑,香火绵延。据史料记载,著名译经大师玄奘赴印度取经之前,於唐高祖武德五年(622年)曾驻锡观音院,从道深法师研习《成实论》。晚唐时期(885年),禅宗高僧真际从谂禅师以八十高龄来此弘法,在寺院说法40年,120岁圆寂。禅师以“无”字公案接引四方禅众,形成独具风格的赵州禅,後人视之为“无门关”,影响深远,代有传人,至今中国、韩国、日本等地之禅宗寺院仍遵行不渝。柏林寺在宋、元、明、清数百年间,寺、塔不断建,高僧辈出,屡受帝王敕封,臣民崇仰,宗风末坠,古柏常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