克服困难,在风沙中打响造林绿化的硬仗
有着多年领导工作经历的张连印,非常明白凡事“予则立”的道理,一开始他就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开展工作。他首先在省林业勘测设计院专家的帮助下,制定了《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》,将对村子周围1.1万亩荒山的绿化绘制成蓝图。他与乡村两级签订了合同,明确提出一不要地权,二不要林权,30年后植树造林成果无偿交给乡村。同时,张连印多方筹集资金,雇佣工人,为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绿化荒山打好了基础。
真要在荒山荒坡上植树造林,比想象中要难得多。第一年栽下的树苗,成活率还不到50%。
堂弟张连茂劝他说:“大哥,风沙地里难栽树,村里种了几十年的树都没活几棵,咱就别费心思了。”可张连印不信邪,他坐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苦思冥想:“很显然,脚下的高原风沙源地吸水速度快,水分保养能力差,树木成活率低,没有科学的栽植办法不成。”随后,他走大同,上北京,四处求教,终于掌握了在沙化地严重地区植树造林的要领。
左云县的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,无霜期短,每年适宜栽树的时间非常有限,必须抢在春夏之交的几天内完成。每到这时,张连印早晨5点就起床带领工人上山植树,午饭就在山上与工人一起吃干粮,每天都干到夜幕降临才收工。由于技术得当、功夫下到,树苗的成活率不断提高,张连印暗自高兴。不料,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。
2004年下半年,由于没人看护,正在疯长的几万株树苗两天之内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全。看着被啃食的树苗,张连印眼含泪花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:“放牧的人啊,你可知道这几万株幼苗的成活比养羊赚钱更加艰难!”事后,张连印没有听从别人在林地撒毒药、设栅栏的建议,也没有向乡亲们索赔,他找到村里的干部,把本村的牛倌、羊倌集合起来开了一次会。张连印在会上说:“我是农民出身,知道乡亲们生活不容易,我回来种些小树就是要改善家乡的环境,希望大家能帮一把。”会后,张连印又从有限的资金中为他们每人买了一双胶鞋。
张连印以德报怨的做法感动了饲养牛羊的乡亲们,从那以后,每次放牧他们都非常小心,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,幼林逐渐茁壮成长起来。
绿满群山,树起了一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好形象
经过4年多的努力,张连印的汗水浇灌出片片绿荫。据统计,从2003年至今,张连印先后筹措资金180多万元,打井8眼,在荒废的河滩上建起300多亩育苗基地,育有樟子松、油松、侧柏、新疆胡杨等20多个品种,育苗近200多万株。目前,他绿化荒山荒坡面积已经达到3000多亩,张家场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观。前不久村民发现,在这里绝迹多年的黄鹂和杜鹃又见踪迹,狐狸和黄羊也开始出没。面对着可喜的成绩,张连印说:“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,今后3到5年,我要争取再植树5000亩!”
张连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,回报党和人民的模范行为,感动了他的战友和驻地官兵,赢得了地方党委、政府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。植树季节,张家场的乡亲们纷纷主动上山义务帮工,他们说:“张将军真是好样的,他种树为国家,为乡亲,俺们绝不能袖手旁观。”左云县委、县政府也多次选派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具体指导,县委常委、人武部长侯振春说:“我们决心像张连印将军一样,热爱家乡,建设家乡,做一名让群众竖起大拇指的好干部!”
掬水月在手,弄花香满衣。目前,张连印退休后带领妻子绿化建设家乡的感人事迹,已在塞上高原、长城内外被越来越多的军民广为传颂。
推荐阅读:
(来源:大同新闻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