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得到利益、农民得到实惠,政府又得到了什么?
“政府不仅减少了绿化资金投入,降低了管护成本,更关键的是保证了绿化效果,实现了核心目标——要绿。”肥乡县委副书记、农工委书记董保军说,政企合作的核心是引入市场化造林机制,绿化成效与企业效益息息相关,企业就会对苗木进行精心管理。从这几年统计看,肥乡县植树造林苗木成活率已从不足三成跃升至85%以上,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不到7%快速上升到去年的13.6%,今年有望突破16%。
政府不再“冲杀”到植树造林第一线,可以腾出精力,更好地发挥规划、监管职能,保证园林绿化建设水平。申永清说,按照合同,林带建设必须符合市、县绿化标准,企业间伐苗木也要得到林业部门批准,且间伐数量不得超过植树总量的50%,并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补植,从而保证绿化地段乔灌花草相结合的绿化效果。
造林模式由市场唱主角,也使基层轻松很多。对这一点,天台山镇党委书记于亮感触颇深。他告诉记者,前些年乡镇每年用于造林绿化的投入有十几万元,还要耗费大量人力、物力,但收效甚微。“植树造林重在后期管护。以前每到植树造林季节,虽然植树场面轰轰烈烈,但由于后期缺乏管护,苗木成活率极低,甚至每年挖的树坑都在同一个地方。”
“借市场之手盘活昔日沉睡的绿化土地,实质是以改革的办法,打破了旧有的政府主导的绿化模式,通过调动企业投身绿化造林的积极性,解决了年年种树不见树的难题。”肥乡县委书记殷立君介绍,政企合作的办法破解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和资金难题,实现了政府、企业、农民“多赢”。目前,肥乡县各类苗木企业已发展到20余家,流转土地4万多亩,县域内青兰高速、309国道、定魏线等县级以上道路两侧50米宽的林带绿化全部实现市场化。
从今年起,肥乡县政企合作的模式开始向村庄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延伸。全县确定了首批10个绿化精品村,开展村内坑塘、空闲宅基、环村林带绿化。村庄绿化所需苗木款由县财政整合林业项目资金并配套出资70%,乡镇、村两级自筹30%。按标准完成绿化任务的村庄还可以获得奖励资金,用于绿化提升和树木管护。
天台山镇天台山村是10个绿化精品村之一。漫步村里,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树苗,村西一处废弃坑塘内也新栽了三百多株白蜡、法桐。村党支部书记卢振生介绍,树苗由县林业部门提供,树苗管护由村里的保洁公司负责,通过划分不同的责任区,树苗的成活率和责任人的工资直接挂钩,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。
农田林网建设同样生机勃勃。驱车在天台山村南的田间公路行驶,触目所及,新植的苗木在地块周边纵横排列。王新峰和5位村民合作承包了天台山村南片的部分农田林网建设,主要负责树苗的后期管护。按照协议,三年后,每棵间伐的树木收益中,40%归被占地的农户,40%归承包人,剩余20%归村集体。“地里的树木对庄稼生长有一定影响,农民不支持,这是农田林网绿化的一个老难题。以市场化的办法建立利益分配机制,让群众得到实惠,是我们尝试破解这一难题的新办法。”苗九珍说。
推荐阅读:
(来源:河北新闻网)